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刘雨桃教授:ADC为靶向治疗耐药或免疫耐药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12/25 13:36:18  浏览量:410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3北京紫禁城肺癌年度会议暨第十五届肺癌多学科诊治进展研讨会”于12月8-9日在北京圆满举行。本次大会汇聚肺癌领域众多大咖,让这个寒冷的冬天瞬间变得火热。本期【肿瘤瞭望】特邀大会讲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雨桃教授就抗体偶联药物(ADC)在靶向治疗或免疫耐药患者中的研究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专访,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编者按:2023北京紫禁城肺癌年度会议暨第十五届肺癌多学科诊治进展研讨会”于12月8-9日在北京圆满举行。本次大会汇聚肺癌领域众多大咖,让这个寒冷的冬天瞬间变得火热。本期【肿瘤瞭望】特邀大会讲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雨桃教授就抗体偶联药物(ADC)在靶向治疗或免疫耐药患者中的研究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专访,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01
肿瘤瞭望:在肺癌领域,ADC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您如何看待ADC在靶向治疗耐药或免疫耐药患者中的应用前景?
刘雨桃教授:在肺癌研究领域,虽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发展迅速,使患者5年生存率有所提升,但患者仍不可避免会出现耐药问题。当前,针对靶向治疗耐药的患者,一般建议进行精准检测,明确耐药机制,再进行后续有针对性的治疗。对于目前尚不清楚耐药机制的患者,我们一般会采用化疗为基础联合抗血管药物治疗和/或免疫治疗。虽然目前免疫单药或联合治疗已经成为驱动基因阴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当这部分患者出现耐药后,由于免疫治疗耐药的机制暂时尚不明确,所以这类患者后续治疗也是当前的一大难点。总之,不管是靶向治疗耐药还是免疫治疗耐药,目前都急需更多耐药后的治疗选择。
近年来,ADC类药物发展势如破竹,在肺癌领域,针对TROP2、HER2、HER3、B7-H3、EGFR、cMET等靶点的ADC药物探索已经走在了领域前列,尤其是针对TKI治疗耐药或者是免疫治疗耐药的人群,在既往一些小样本研究探索上,我们确实看到了针对这部分患者的一些新的治疗希望。虽然当前在不同组合治疗模式上,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其疗效差别,比如ADC单药,或者是在此基础之上联合免疫治疗,或者是联合其它化疗药物等等,但至少我们已经看到ADC类药物在这样一个领域上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
事实上,ADC针对于免疫或者靶向耐药的人群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以TROP2为靶点的ADC。因为TROP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高表达,所以并没有研究专门以TROP2靶点为生物标记物检测阳性来入组相关患者。当然,这可能也与第三代ADC类药物的旁观者效应有一定关系。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在耐药后的人群中去找寻相对应的精准治疗靶点,优中选优,找到那些能够预测这部分患者疗效,再去针对性地选择相关药物,这可能会为进一步提升耐药后患者ADC治疗疗效提供更好的依据。
02
肿瘤瞭望:ADC能否与其他治疗模式联合,从而改写目前肺癌一线治疗格局也是目前受关注的问题。如PD-1单抗联合ADC,ADC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等。请您谈一谈ADC联合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雨桃教授:ADC是一类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性药物组成的靶向生物药剂,以单抗为载体将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为靶向方式高效地运输至目标肿瘤细胞内发挥抗肿瘤的作用。首先,从它的作用机制上来看,不管是与免疫治疗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还是与化疗药物联合,都应该建立在与ADC毒性反应和作用机制不重叠的基础之上。目前这种ADC联合模式正在探索中,现在研究可能更多应用于后线治疗或者耐药后的患者,但是未来可能也会拓展到一线治疗。
其次,除了对不同组合模式进行探索以外,还要与目前标准治疗进行直接头对头的比较。当前免疫治疗联合含铂方案的化疗,或者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甚至四药三联(免疫、抗血管和含铂方案的联合)都是现在一线标准治疗模式。未来ADC类的药物不管是单纯的与免疫抗血管联合,还是说在这基础之上联合化疗,都有非常好的研究前景,但是想要超越目前的标准治疗,或者是能够“挺进”一线治疗当中,则还需要更多头对头的研究数据来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
03
肿瘤瞭望:ADC联合治疗的一个问题是毒性可控性。如何确保ADC联合方案的安全性,使其更好地发挥抗肿瘤活性?
刘雨桃教授:从药物机制看,ADC通过将细胞毒性分子与肿瘤特异性抗体共价结合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精准打击,其毒性应低于常规化疗。然而在临床实践中,ADC应用仍然受到脱靶毒性、靶向毒性及其他难以预知的不良反应限制。所以从毒性可控性来讲,最重要的是在研究设计上就应尽量避免与ADC药物的毒性重叠。比如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ADC联合铂类药物,ADC联合免疫治疗药物,ADC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不管从作用机制上还是不良反应谱上两类药物都没有过多的重叠。所以目前我们看到ADC药物的研发模式,除了提升疗效以外,还要避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也是减少未来治疗风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刘雨桃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内科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
学术任职: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疗专业青年委员会 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委会 常委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肿瘤微生物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委员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治疗分会 副秘书长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肿瘤杂志》通讯编委
《JCO》中文版肺癌专刊、免疫专刊编委
《CANCER》中文版编委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编委

版面编辑:高金转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刘雨桃教授,ADC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