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3年CSCO指南会于4月21-22日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回顾和总结学术研究成果,梳理最新版CSCO系列指南的更新要点,为临床工作和规范化诊疗提供了依据。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3年CSCO指南会于4月21-22日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回顾和总结学术研究成果,梳理最新版CSCO系列指南的更新要点,为临床工作和规范化诊疗提供了依据。
自2016年第一部肺癌指南面世以来,已有近千名肿瘤领域专家学者投入指南编写工作,推动指南不断完善和更新。在非小细胞肺癌专场,多位专家对《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3年版)》更新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在媒体访谈环节,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针对大家最关注的2023版非小细胞肺癌指南的相关问题予以解答。
请谈一谈2023版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的更新要点。
周彩存教授:总体来看,2023版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的变化和更新较多,指南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分子靶点检测方面,BRAF V600突变和NTRK融合基因检测由Ⅱ级推荐升至I级推荐。
在外科治疗方面,对于T1N0(≤2cm)及肺野外1/3病灶的外科治疗,Ⅱ级推荐新增胸腔镜下解剖学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这些患者可以不必接受肺叶切除。
在Ⅱ期、可手术ⅢA或ⅢB期NSCLC治疗方面,指南更新了新辅助免疫治疗和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证据。“根治术后阿替利珠单抗辅助治疗(限PD-L1 TC≥1%)””和“含铂化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新辅助治疗"进入I级推荐。
对于局部晚期NSCLC,“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后的舒格利单抗巩固治疗”升至Ⅰ级推荐。
在晚期NSCLC治疗部分,驱动基因阴性NSCLC的治疗方案进一步丰富,更多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入指南,包括国产药方案。在靶向治疗方面,指南更新了针对EGFR、ALK、ROS1以及罕见靶点BRAF V600、NTRK、METex14、RET、KRAS GI2C和HER-2的治疗推荐,罕见靶点的患者数量较少,尽管还没有大样本RCT研究数据,一些药物已进入Ⅰ级推荐。
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方案越来越丰富,指南推荐的一线方案也有多种,如何判断哪个方案为患者带来的获益最多,如何为患者选择最佳一线方案?其中,PD-L1高表达患者可以选择PD-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化疗,哪些患者需要联用化疗?
周彩存教授:这个问题非常好。对于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我们强调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在临床实践中,面对越来越丰富的免疫治疗方案,如何判断哪种治疗选择为晚期NSCLC患者带来的获益最多?首先,该治疗方案的研究证据是否来自III期临床研究?有没有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的批准上市?这是临床需要考量的两个主要因素。除此以外,我们需要衡量各治疗方案的疗效数据、安全性数据和经济性。疗效数据包括治疗缓解率、PFS(无进展生存)以及OS(总生存)等,还需要关注患者的长期生存数据。以上是选择一线治疗方案时的临床考虑因素。
FDA批准的PD-L1高表达(PD-L1≥50%)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包括免疫治疗(IO)±化疗(±抗血管生成药)。对于PD-L1高表达的晚期NSCLC患者,究竟是免疫单药治疗好,还是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好,目前没有直接头对头比较的III期临床研究,但是我们有FDA汇总分析数据可作为参考(2022 ASCO,摘要号9000&9001)。FDA汇总分析了12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据,旨在探索免疫治疗联合/不联合化疗在PD-L1≥50%患者中疗效和生存结局,结果表明,对于PD-L1评分≥50%的晚期NSCLC患者,接受FDA批准的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相比单纯免疫治疗可提高缓解率,改善PFS,但患者的总生存没有太大差异,尤其是长生存没有显著差异,OS曲线最终趋向重叠。FDA汇总分析结果提示我们,对于PD-L1高表达患者,不加选择地给予免疫联合化疗方案是不合适的,应平衡在免疫治疗方案中加入化疗的潜在获益和风险。
然而,即使PD-L1高表达人群,免疫治疗也并不是对所有患者有效。在为患者选择一线治疗方案时,以下三点是需要考量的因素:患者是否有吸烟史,这一点很关键;其二,患者的性别;第三,是否存在致癌驱动基因。对于一位从不吸烟、驱动基因阳性的女性患者,绝对不能给予免疫单药治疗,应该选择免疫联合化疗甚至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治疗策略;即使是驱动基因阴性、无吸烟史的患者,我们强烈支持免疫联合化疗,而不是免疫单药治疗。以上是我对PD-L1高表达晚期NSCLC临床治疗的思考。
周彩存教授
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国际肺癌研究学会董事会委员(IASLC BOD)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肺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