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SG-BCC 2023)于2023年3月15~18日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在“Session 10:Global Prespective o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专场,带来了“乳腺癌治疗与研究——亚洲视角”的报告,报告结束后徐兵河院士接受了《肿瘤瞭望》的专访,就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第18届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SG-BCC 2023)于2023年3月15~18日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在“Session 10:Global Prespective o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专场,带来了“乳腺癌治疗与研究——亚洲视角”的报告,报告结束后徐兵河院士接受了《肿瘤瞭望》的专访,就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肿瘤瞭望》:作为中国专家,再次走进阔别许久的St.Gallen大会,请问您有何感受?
徐兵河院士:这是新冠疫情后我参加的第一场线下国际会议,也是在全球乳腺癌同道期待两年的国际盛会。我的感受是乳腺癌领域的大部分国际权威专家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也吸引了众多其他相关的专业人员,与会人数没有减少,我们中国专家虽然只有几位参会,但也都是主席团的成员,所以我认为此次会议还是按照预定计划展开的,目前来看还是非常成功的。我也希望通过这几天的专家报告、讨论,到最终的共识投票都能够取得成功。
《肿瘤瞭望》:在这次大会上,您作为亚洲代表,汇报了亚洲的乳腺癌治疗前瞻。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眼中的亚洲乳腺癌治疗现状和前景?
徐兵河院士:总体来说,亚洲乳腺癌患者与全球乳腺癌患者相比,在发病率、发病年龄、疾病特征和疾病管理上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亚洲乳腺癌患者相对比较年轻,而且亚洲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在持续上升。亚洲乳腺癌患者发病高峰在45~49岁,而美国乳腺癌患者的发病高峰在70岁左右。
第二,亚洲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与其他地区乳腺癌有些区别,特别是与西方国家相比差异较为显著。这些区别表现在TP53基因突变的频率、HER2的表达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安全性等方面。
第三,生物学行为和发病率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亚洲乳腺癌患者的管理也和西方国家有所区别,包括影像学诊断、临床治疗和药物安全性等。
总体来说,目前开展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纳入的亚洲人群相对比较少,这样的研究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能够充分反映药物对亚洲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研究结果对亚洲人群的意义也有限。所以我们也希望今后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有更多的亚洲国家参与进来,纳入更多的亚洲乳腺癌患者,从而使研究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更强,能够充分反映全球乳腺癌的治疗情况。
《肿瘤瞭望》:SGBCC的一大特色是专家投票形成共识,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模式的?
徐兵河院士:目前很多专家共识都是通过投票的形式来制订的。参与共识投票的包括各个领域的专家,如外科、内科、放射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甚至有一些患者代表也会参与进来。这反映了在乳腺癌诊治过程中各领域专家的基本意见情况,如果投票问题得到大多数专家的同意,那么证明相关治疗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投票中也存在一些争议性很大问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如果讨论无法达成一致,那么这部分内容就不应该放入共识。
通过这种讨论、投票的方式达成的专家共识,对将来的临床试验开展以及指南形成也有重要意义。领域内专家基于临床实践问题,提出共识的需求,通过系统评价对相关证据进行再评估和整合,并且充分考虑到利弊后,经讨论达到一致性意见或提出最恰当的推荐意见,最后形成具有权威性的医疗文件,帮助医护人员做出临床诊疗重要决策。
现场直击
当地时间3月18日上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在“Session 10:Global Prespective o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专场,带来了“乳腺癌治疗与研究——亚洲视角”的讲课,《肿瘤瞭望》特进行了整理。
△徐兵河院士
一、亚洲乳腺癌患者特征
▌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亚洲的乳腺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可能反映了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关的人口因素的综合作用。
▌亚洲年轻乳腺癌患者比例较高
与此同时,亚洲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与西方国家相比也较早。相关数据显示,西方国家约20%的乳腺癌患者诊断年龄<50岁,而亚洲国家诊断年龄<50岁的乳腺癌患者超过40%。东亚地区(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的乳腺癌发病峰值在45~49岁,美国乳腺癌发病峰值约为70岁。
▌亚洲乳腺癌的肿瘤特征
HER2富集分子亚型的乳腺癌比率更高
TP53突变频率升高
更活跃的免疫微环境
二、亚洲乳腺癌患者的管理
▌影像学检查和患者监测注意事项:
钼靶:东亚女性较高的乳腺密度限制了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超声:在亚洲国家被广泛用作补充筛查工具。超声在高危女性方面筛查灵敏度较高,优于钼靶检查。
MRI:由于成本和较高的假阳性率,在亚洲国家的平均风险妇女中没有广泛使用。
▌化疗疗效
根据对东亚和全球使用紫杉醇和吉西他滨的研究进行的回顾性比较,亚洲人的化疗疗效一般与白种人相当。与全球人群相比,东亚人群的缓解率、12个月OS率和PFS率略高。
▌亚洲人群与全球环境具有一致性
T-DXd对HER2+乳腺癌的亚洲人持续获益,DESTINY-Breast03研究中,309名参与者(59%)来自亚洲国家/地区(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在亚洲人群亚组中,与T-DM1相比,T-DXd显示出有临床意义的PFS获益和安全性,这与在总体人群中观察到的结果一致。亚洲人和非亚洲人的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发生率相当。
三、疗效和安全性差异
▌CDK4/6抑制剂对亚洲乳腺癌患者显示出较大获益
人种差异可影响晚期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选择的疗效,在既往经过一线治疗失败的HR+/HER2-晚期乳腺癌中国患者中,Dalpiciclib将疾病进展的相对风险降低了58%。
▌HER2 TKIs在亚洲人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对7项研究进行的汇总分析观察到,接受来那替尼治疗的亚洲人与非亚洲人相比,ORR、CBR和PFS均有数值改善。这些结局可能是由于亚洲人的治疗持续时间较长、既往治疗方案以及乳腺癌的基础遗传学或生物学方面存在差异。
▌由于CYP2D6变异,他莫昔芬在亚洲人的表现较差,托瑞米芬可能比他莫昔芬更好
CYP2D6在他莫昔芬的生物活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YP2D6*10变异与他莫昔芬的酶活性降低和活性代谢物血浆浓度降低相关。CYP2D6*10变异在亚洲人中更常见,降低了他莫昔芬治疗疗效。相对于他莫昔芬,托瑞米芬在中国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中有可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这一结果仍需要前瞻性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化疗-亚洲人不同的安全性概况
多西他赛:接受化疗的亚洲患者比非亚洲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尽管在一些亚洲国家化疗剂量较低。
氟嘧啶:亚洲人卡培他滨的代谢速度比白种人快,因此更有可能耐受更高剂量的卡培他滨,而不影响疗效。美国的患者在接受氟嘧啶治疗时发生3级和4级胃肠道毒性的风险是亚洲患者的3.5倍。
来曲唑:亚洲人疲乏、腹泻、炎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这一差异可能与药代动力学、治疗依从性和人种的绝经期不同有关。鉴于非白种人队列的异质性和亚洲患者数量有限,这些结果需要在其他芳香化酶抑制剂试验中得到证实。
▌靶向治疗-不同人的安全性
奈拉替尼: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在亚洲患者中更常见。
哌柏西利:中性粒细胞减少、口腔炎在亚洲患者中更常见。
阿贝西利:东亚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脱发、ALT和AST水平增加是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四、总结
亚洲人的一些独特特征意味着特定的医疗需求和治疗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亚洲数据/产品出现,以满足亚洲人群的治疗需求。肿瘤基因组学、患者药物遗传学和基因型指导的给药研究可能有助于平衡疗效和安全性的个体化治疗。将更多的亚洲人纳入不同的临床试验将是满足亚洲人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的关键一步。
徐兵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肿瘤内科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现任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GCP)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和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乳腺病学会和北京肿瘤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