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第八届上海国际放射肿瘤学会议(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diation Oncology, SICRO)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圆满收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章真主任担任本届大会执行主席,会后本刊特邀章真教授进行了专访,章真教授就会议的发展历程、放射免疫治疗学及放疗的转化性研究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SICRO发展历程
SICRO会议是由刘泰福教授、张志义教授、何少琴教授于1987年共同创立,以期通过同国外专家的交流来提高我国的放疗水平,会议每4年举行一次,内容丰富、涉及多个肿瘤。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的专科化、精细化要求,本届会议首次专注于一个专题的改变,围绕“消化道肿瘤治疗与放射物理前沿进展”的主题进行,并且SICRO自今年起,将以专题会议的形式召开,每年举办一届,以顺应现在肿瘤治疗的发展。
在放疗治疗领域有三大支柱,临床放射治疗学,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其中放射物理学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此次会议上SMART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将借鉴美国成熟模式,培养规范的放疗物理师。
放射免疫学的前景展望
免疫治疗学,从去年ASCO会议至今年一直是探讨的热点话题,随着免疫治疗靶点的发现及新药的研制,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反响较好,对放疗这一传统治疗手段而言,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可以说是找到了它的新生。在放射治疗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于有多位点转移的肿瘤患者,如果放射治疗其中一个部位,会奇迹般的发现其它转移部位也有消失的可能,我们将这个称之为放疗的“远隔效应”,所以,免疫治疗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效的放射治疗配合现在新兴的免疫治疗药物,相信放射免疫学会更加焕发出它的青春。
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的治疗现状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确立已近10年,在我国逐渐被接受并认定为一种规范化的治疗手段,治疗效果明显,目前学者们正在探索怎样进一步提高新辅助治疗的疗效,怎样优化新辅助治疗和手术相结合以使病人更多地获益。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是否可以不做手术,针对这个问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从06年开始,与蔡三军教授团队协作,进行了很多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临床研究初步结果表明:通过新辅助放疗以后,病人获得完全缓解率非常高。
放疗的转化性研究
转化性治疗,或进一步称为精准医学,精准医学在中国从去年开始就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主要原因是之前的临床治疗及临床策略的决定都需要通过大型的临床试验,而临床试验是以人群为基础的,具体到个人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精准医学就是试图寻找一对一的治疗方式,不同的病人应该接受相应的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从基因,组织学,血液学,影响学中找到相应的marker,然后通过病人的大数据库建立模型,更好地对疗效进行预测、分析。
专家简介:章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放疗新技术的应用、肿瘤的个体化治疗。2012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天衡杯”二等奖,近年来共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担任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放疗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委员,中国肿瘤治疗指南(CNCCN)胃癌治疗规范专家组成员,中国肿瘤治疗指南(CNCCN)直肠癌治疗规范专家组成员,美国NCI直肠癌工作小组成员,美国临床肿瘤治疗协会(ASCO)科学委员会委员,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CERN)顾问委员,Radiation and Oncology 杂志编委,Radiation and Oncology 杂志评审,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杂志编委,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杂志评审。